admin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admin 感悟评价 2024-08-01 38浏览 0

小学五年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读准多音字“血”、“着”等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元解读父与子的“了不起”,抓住父亲的“挖”和儿子的“让”来体会。 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感悟文本中高于爱的亲情教育带来的影响。 学会用比较,想象,练习,质疑等阅读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挖掘、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读懂课文,品味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试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四年级语文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这是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痛的记忆。今天我要与同学们走近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去看看那次地震中那对不平凡的父与子。(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生引父与子)【板书课题】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年级语文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设计概说:《地震中的父与子》向我们介绍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设计前,我深读教材,发现作者通过三个场景:地震之初、多人劝说、用力挖掘;三个写法: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三次诺言的回顾等方面,写出了地震中父亲的了不起,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怎样导入

记叙文 一般根据文中出现的人和故事来进行相关导入,比如《师恩难忘》、《少年闰土》都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或者与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来很好地引入课文。或者联系当下发生的新闻事件,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可以就最近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为背景讲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主要讲了在一次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终于救出儿子的故事。当这位父亲差点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凭着这句话,这位父亲挖了4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又如在教学《凡卡》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凡卡写给爷爷的信。我们知道凡卡的内心充满了痛苦的仇恨,他在信中多次呼唤爷爷来救他,急切地盼望爷爷接他回乡下去。这可怜的孩子在死亡线挣扎,他多么希望摆脱悲惨的命运啊。现在我们看看凡卡写信后的情景怎样。

张:听了大家的交流,我有了一些感悟:虽然本版块是“导入设计”,采用的方法却是从整体考虑,实质上就是为第三版块,解决关键问题服务。以后我们在教学中,导入的设计更多的应该考虑能否起到推进目标突破的作用,然后再追求艺术性。牟:张老师的总结太及时了,为我们课题的研究起到推进的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及反思 的文章
发表评论